教育启蒙系列(4):互联网时代的DIY教纲

发布时间:
2023-07-13

1. 作者学生时代的经历


我还是中小学生的时候,虽然理科的成绩不错,但是文科特别差,比如作文写得特别差。所以,我非常羡慕那些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他们到底是从哪里学的呢?学校里几乎没有提供过相关的训练,为什么他们就能写出文采斐然的作文呢?

到大学以后,我又发现大学的数学和中学的数学也完全不同。即便我中学的数学已经融会贯通,但是面对大学数学时却仍需要重新学习。而此时,那些中学参加过奥数比赛的同学轻松地就学完了大学数学,因为中学数学奥数的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就是大学数学。

出国以后,我还是觉得自己的大学的数学学得不够好,有空的时候还是会找些书把自己觉得没学好的部分重新学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以前学过的数学有更好的教法。即使工作以后,我也保留着这个习惯。

英语学习也是这样,哪怕我中学、大学一共学了10年的英语,水平却不及跟九岁半的女儿。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对严格按照教纲的学习方法从来都是有怀疑的。


2. 教纲的标准很低


对很多学生来说,他明明完成了所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给他的任务,但是却并不能在某些科目取得好成绩。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几年从我给孩子辅导的这个过程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我发现教纲的标准定得偏低,它并不是从把每一个孩子都教育得非常优秀而出发的。

以小学为例,小学生没有留级,教纲设计是以每个年级水平最差的学生为标准的。中学也是类似,不一样的是中学有一定的淘汰率。根据各地中学的升学率,大致就能推算出教纲的设计标准。

在同一个教纲体系下,学生得60分、80分或是100分的差别是在于对教纲范围内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这跟教纲的范围非常局限这个事实并不冲突。


3. 教纲的来源和目的


教纲是工业革命以后在欧洲发明的。当时的政府需要办普及教育,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一些基本的教育,所以它的设计是以保底为主,教育成本很低。

在现代社会,这也没有问题。普及教育覆盖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选择给孩子额外地补课。我相信这是普及教育的初衷,即校内学习覆盖“0分”到“100分”,然后小朋友通过额外补课去学“100分”以上的知识。而且我相信“100分”以上的知识远远多于“100分”以下的知识,因为普及教育是知识结构里最基础的部分。

上述内容是理想状态,但是事实又是怎么呢?事实上,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把他的精力花费在从“90分”到“100分”或者从“95分”到“100分”这个无限接近但永远不超过“100分”的这个小区间里。也就是大部分人为了一点点的知识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恰恰这一部分学习时间内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4. 教纲限制了学习效率


这种学习方法违背了刻意训练的所有要求,是一个非常低效率的训练方式。

因为小孩子10岁以前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其实能够学会很多东西。但是我们的教纲把他们局限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小学、中学、大学都是这样。等大学毕业以后,如果再想自发地学一些东西。这个时候的机会成本就非常高,承受失败的能力也差很多。

除了课程学习以外,各类才艺的学习也都有这个问题。他们试图把比赛或者考试范围限制在他们认为适合孩子年龄的范围,或者对标教纲的范围。比如数学的提高班一般会限制在教纲的范围内,只是让孩子不停地做题型变式。但是,把各类题型都做得很熟对未来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帮助,我觉得不如提前安排孩子学习高年级的内容。

再比如课外阅读,我发现老师都会推荐一些词汇量和内容比较简单,所谓的儿童读物。我更倾向于让孩子去读有名的作家写的文章和书籍,可能有一些内容或者单词是孩子不认识的,但是这些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家长为小朋友可以挑选相对简单的名著开始读,小朋友多读几次总是能读懂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熟读以后,名著的语句可以在写作时顺其自然地引用,所以阅读这些有难度书籍花的时间并没有浪费。


5. 才艺考级的标准也是偏低的


才艺的考级也是如此。学生考级的作品和在YouTube上看见特别出色的孩子表演的作品之间是有明显的差距的。也就是说按照考级的步骤按部就班,孩子是达不到在YouTube上那些优秀孩子的水平的。

艺术考级准备、数学的课外练习、课外书阅读以及写作练习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小朋友学习这些之后参加一些定级考试,而这些考试本身就是人为地为这个年纪的小朋友们而“设计”的。但是我认为定级考试这种方式是非常武断的。

我认为小朋友学什么和如何分配时间这样的决定需要通过刻意训练来定量分析,最大化小朋友的学习效率。孩子们真正稀缺资源是时间,因为每个孩子每天能用来进行有效学习的时间也就是一两个小时,所以保障这一两个小时的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效率的方法就是用刻意训练的方法来学习。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在教纲普及之前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前,涌现出了很多文豪和科学家。那时候很多人在20出头就达到了事业的高峰期,比如,牛顿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是20岁左右的时候完成的。所以我们确实应当反思下当下的教育。


6. 寻找差异化的教育


有些家长总是希望学校能提供差异化的教育,但是事实上很难做到。以数学为例,同一个年纪孩子的水平差4~5年是很正常的,比如说八九岁的孩子有的还在背乘法口诀表,有的孩子已经可以有能力学代数了,所以很难让教育机构提供如此大的差异化教育。

另一个方面,学校之间的竞争是看升学率,所以它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孩子发挥所有的潜力,好学生对它来说在统计上的价值更高一些。所以家长想要让孩子充分发挥潜力、不虚度光阴的话,家长要跳出教纲的框架。

我对数学的知识结构是很了解的,而其它不太熟悉的科目我会看一下成年人的标准是什么样的,然后简化难度,倒推出我女儿能够从哪里开始入手。或者我会在YouTube上看一下同样年纪孩子的最高水平,从哪里简化难度,再判断我女儿可以从哪里开始练习。然后我会找一个补习老师,让他给我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计划。课程进行两个月的后对老师再进行重新考核。这两个月的训练基本是符合刻意训练的要求的,因为这些训练是在孩子舒适区之外,训练的效率应该很高,根据我的经验。我基本不会担心孩子没有学到东西。

再举个例子,我想让女儿在10岁之前学一门英语之外的外语,因为这个年龄段学习外语口音最有可能接近母语。我在YouTube上看到有一个视频,是介绍一种同时学多种欧洲语言的方法。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然后我就去网上找了一个瑞士老师,让她评估一下这可不可能,瑞士人会说德语、法语、英语三种语言,我让她给我女儿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实际效果怎么样,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上面这些方法是我指导女儿的方法的总结。实际情况是:她在八岁半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学完小学数学;英文学习的学习计划也是以成为作家为目的来制定的;目前她阅读大致是高中生的水平,可以完成很多写作和分析小说情节的内容。而达到这些目标花费的时间只占了她1/5~1/4的时间,她还是有很多时间去上其它的课外兴趣班。


7.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校成绩会不好呢?


那问题来了?如果教纲的要求真的这么低,为什么有些孩子的成绩就是不好呢?

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是孩子的基本功的训练不足。以数学为例,如果不熟练掌握四则运算,在做分数小数应用题时孩子会觉得非常非常吃力。这个问题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例如词汇量不足、阅读量没保证,学习中英文科目,那也会非常困难。

第二,因为孩子的学习范围是100分。如果在100分的范围里,孩子学了六七成,那分数只有6、70分。如果你把孩子学习的范围扩大到100分之外,也就是突破教纲的范围。孩子的学习氛围是200分、500分甚至1000分。在这个范围里,如果孩子还是只学了六七成,那孩子学会的知识总量来覆盖教纲范围的100分就绰绰有余了。

在1000分的范围里面学60~70%比100分的范围里学80、90分不一定会花更多的时间,原因是学新的知识的效率非常高,而在教纲有限的知识范围里要把正确率提高到接近100%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第三,教纲的进度不是匀速的。小学的进度非常慢,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家长当时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到了高年级或者中学以后,进度加快,这个时候有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也是很多家长的体验,好像低年级的时候孩子的成绩都不错的,但是到了中学的某个时间节点突然就不好了,而且再也追不上了。

最后,学校没有给家长一个很好的反馈。国际学校一直都有报喜不报忧的问题。就算是非国际学校由于教纲要求太低,也使得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一些欠缺的地方。

与其等到发现成绩不好的时候,再开始补课,还不如自己一直超纲学习。当学校讲到同样内容的时候,就当成是复习。有些知识一次就学会确实是有困难的,它本身有可能就是需要重复才能够掌握,那还不如自己主动把这个过程移到前面。这样孩子在学校一直是一个好学生的状态,学习的质量会高很多。


8. 总结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花了很多钱和精力让孩子去上各类辅导班、提高班、兴趣班。所以,我觉得家长应该已经跳出原来义务教育的低成本框架。家长在规划孩子的学习计划时,不要拘泥于教纲或考试,而是要从知识本身的结构出发。以高效率的刻意训练的方法来学习知识本身。当孩子把知识本身已经学好以后,在学校的考试中得高分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最后,我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大家一些信心,各位家长都应该相信小朋友们都有潜力成为学霸!

马上咨询课程顾问!

点击按钮添加课程顾问微信